医院的ICU 互联网医疗项目怎么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重症患者超亿,其中在山东省烟台市某医院学科做的统计分析发现,在ICU收治的患者中,心脑血管病类的患者多,占总病例数的38.36%,其余依次为中毒及严重创伤、多器官功能不全、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
考虑到重症监护资源供求不甚平衡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医院将目光投向了远程重症监护室(tele-ICU)。
它们,借助现代医疗物联网技术,大量的生理体征监测传感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云平台,围绕ICU患者实施的一系列远距离监控。
由于患者所处位置不同,监控目的不同,所生成的模式也多样。
比如,围绕院内的ICU移动查房、监护,围绕院间的,与基层、社区、边远地区的医院通过远程会诊,分析、讨论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围绕救护车的远程救护指导,以及与家属端的连接,家属和患者通过远程视频进行音视频通话。
这其中还有一种新兴的远程重症模式——家庭ICU病房,也即在患者家庭中配备一台监护仪,医院医生通过远程查房,实时监测患者的情况,但这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急症早期干预。比如,山东省公立医院营销重症医学科试点的ICU重症远程家庭病房。
对比其它,它算是一个医院ICU服务向外的延伸,满足部分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据研究机构估算,家庭ICU模式总费用是住院费用的三分之一左右。
就目前而言,远程重症监护室一般配置了非侵入式的传感器、生命体征传感器、除颤仪、多功能呼吸机、中央监护系统、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系统等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
下边我们根据四大主要模式来分别聊聊。
院内移动查房、监护
因为ICU收治的患者是整个医院抵抗力低、容易产生并发症和严重感染的人群,所以要尽量避免外界的感染。
而远程监护,顾名思义就是医护人员借助体征传感器、远程监护系统实时观察患者的生理状态,医院管理并直接提供护理服务,从而实现一对多进行监控的目的。
由于是实时监护,所以需要监控人员24小时监控患者的实时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除监护外,同时还常用到的是移动查房,将重症医学科各种应急预案流程、重症病人各项指标评估等各类资料植入移动查房车。即开即看,方便医护人员及时查看并学习。
当然,院内也涉及疑难危重病人的多科会诊。尤其适合高疑难的胸痛会诊。大大解决大医院ICU院内感染、超级耐药菌和高门槛的医疗费用。
急救车上的远程救护指导
在急救车上安装上移动急救信息系统。适时实现生命体征数据传输、编写急救电子病历等功能,并通过语音视频进行远程会诊,江苏市急救中心已投入使用。
家属端的探视
ICU病房利用互联网视讯技术,让家属通过网络和处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中的患者进行音视频交流,医院培训从而杜绝因当面接触带来的感染及其它医疗风险。
不过远程探视的操作分为家属端和患者端,而患者端的所有操作都将由护士代替。
家属端分为家/办公室和在院。
在家或办公室上网,登录中心医院的探视页面,在探视列表中查找到探视对象,点击登录即可与患者进行远程视频交流。
针对在院,医院专门设置有一间家属视频探视中心,部署有视频终端、摄像机、麦克风以及电视机,家属通过在院进行语音和视频交流。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