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755-2322 8276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医院管理文库 > 医院管理 > 正文

医院绩效管理好放弃这些套路

来源:健康报 编辑:kenny 点击量: 时间:2014-12-23
医院绩效管理好放弃这些套路

  误区1:绩效管理就是多奖励

  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欧美等国家,医院绩效管理都是以罚为主。在这些医疗体系中,虽很少扣奖金,然而一旦员工行为违规,将面临极为严重的处罚。我在国外工作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为患者进行髋关节手术时,护士记错了左右腿的位置。虽然手术进行前被及时发现并调整,未对患者造成任何影响和损失,但第二天这名护士就被医院开除了。这种绩效管理看似缺乏人情味,却给医护人员灌输了严格的规范意识。其管理效果也显而易见。

  不过,在中国,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照搬国外一旦违规就开除的管理方式并不现实。但过于倚重以奖为主的绩效考核方式,也很难将管理落实到位。在医疗体系设计绩效考核方案时,奖和罚都同样重要。

  误区2:绩效考核“刑不上大夫”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观念。今天在中国的医疗机构,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绩效考核,尤其是处罚的对象主要是一线员工,很少是医院管理者。这种绩效考核方案一方面对管理者压力不够,带来管理无效或效果弱化,另一方面也会使一线员工心生不满。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医院规定,后勤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涉及后勤副院长的绩效考核。恰巧在一个周五,某科室的门出现了问题,在以前通常会拖延很久,才会有人来修理。但是这次不一样,周一上班时,此问题就已解决了。如果不是“问责副院长”的政策,相信问题也不会这么快解决。

  误区3:绩效分配差距尽量小

  以往,医院奖金的分配主要依据医生的职务、职称及学历等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可以体现在工资分配上,但如果奖金分配依旧如此,那就是一种不科学的分配方式。因为这种奖金分配方法虽然保护了部分人的利益,但会影响那些真正干得多的员工的积极性,正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绩效分配如果不能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仅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也失去了考核本身的意义。

  霍尔斯医院管理顾问认为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能力价值观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条件下,人生的一切追求、一切活动首先应该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而转,因此在对组织和成员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奖惩时,应该首先看其能力的发挥及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状况。

  霍尔斯能本激励体系的理念是以人的能力为本,其总的目标和要求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大化,并把能力这种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形成推动企业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力量。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0755-2322827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