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开“连锁店”有哪些好处
《人民日报》载:生病了,去基层小医院,很多人可能对疗效不太放心;但如果这家医院是有区域顶尖医院做后盾的“连锁店”,医生是大医院下派的医疗专家,就会可能得到患者的认可。辽宁省自2013年起,探索医院集团化改革,基于同样的品牌管理、同质的医疗服务,将大医院的“连锁店”开到基层,使原来门可罗雀的基层医院,门诊量和床位使用率都快速上升。

“连横”不如“合纵”
罗志华(医生):借用连锁商店的成功经验,在医疗体系内试行连锁管理,已成一点地方医改的新探索。这些探索中的连锁医院,多为“连横”模式。北京民营连锁社区医院就是横向连锁的典型代表,由于是社会资本经营,难有公立医院参与,不同的连锁医院之间,就只能是平行关系。其优势在于,社区医院不再单打独斗,可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的横向交流与共享。
然而,横向连锁却难拥有值得依赖的技术优势,假如集中于公立医院的人才和技术不能纵向流到基层,则基层医院再怎么横向连锁,也难以提升技术含量。可见,若想连锁医院取得成功,必有大医院参与,只有“以大带小”,实现技术“合纵”,方才能够克服基层医院的人才与技术瓶颈。辽宁省之所以取得一些经验,正是实现了大小医院的一体化,这种紧密的“合纵”方式,才能真正带给患者在家门口看专家的感受,从而得到患者的认可。
为分级诊疗撑腰
张立美(教师):组建医院“连锁店”,三甲大医院的医术高超的好医生向基层小医院下沉,直接增强了基层小医院的医疗实力,优化了基层小医院的医疗资源,让基层小医院的一些先进医疗器械可以用起来、动起来。关键的是三甲大医院的名医到基层小医院坐堂问诊,能够让基层小医院赢得患者的信心和信任,由此就可以让患者在家门口的小医院里,享受到大城市里的三甲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同质的医疗服务,再也不必舍近求远的去三甲大医院看病求医,有病了完全可以先去基层小医院看病,既节省了医药费,又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
当然,组建医院“连锁店”,同样要防范走形式,特别是名医下沉基层小医院不能像三下乡那样,走一圈就回城。
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钥匙
木须虫(公务员):医院“连锁店”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钥匙,试点的作法可以借鉴。当然,改革不仅是秩序的再构建,更是利益的再调整。医院集团化改革,大问题是行政管理医疗固有模式与利益壁垒的掣肘。如,辽宁试点遇到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是医保跨地区异地转院就诊的情况下出现的支付难问题;二是地方壁垒难破除,不肯让渡部分权力。
毫无疑问,这里既有理念上的偏差,也有权力上的不舍。政府管理医疗不宜再大包大揽,应当管办分离,把医疗各要素的配置交给医疗本身。当然,政府对医疗不是放任不管,相反是改变管理方式。维护医疗的公益性,并不是组织服务一个途径来满足,向市场购买医疗服务来保障患者利益同样可行。在医院集团化改革的过程中,地方应当转变观念,鼓励地方加入医院集团,在厘清产权归属与责任界线的前提下,通过财政补贴以及医保政策,来调节和监督医院运营和医疗服务供给。
是医疗资源下沉的佳链接
吴玲(职员):医院“连锁店”,由市场来配置医疗资源,而不是政府分配资源,使医疗资源得到大化的合理科学配置,是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下沉到基层,避免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佳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连锁店”的医疗合作、托管、建立医疗联合体、村医乡管、乡医县管等漠视式,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长期以来,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既有基层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问题,也有部分群众就医观念不够理性,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就医秩序混乱等原因,结果导致“一边闲着草,一边饿死牛”的现状。医院“连锁店”, “连锁式”管理,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无疑是“方便店”“惠民店”,是百姓的福音。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