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政治服务?
5月底,中国监管部门公布了新的改革措施,中国的医院将进一步向外国直接投资(FDI)开放。同时,政府继续对几家跨国药企进行调查。前一种做法似乎说明,中国打算向外国的投资和技术进一步敞开大门;而后一种做法似乎又与之背道而驰。我们心生质疑:医改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政治服务?
2011年底,中国宣布修改FDI目录,允许外资进入医院部门。正如以前中国政府针对曾经那些FDI受限领域宣布的放宽措施一样,上述公告初引发的兴奋之情随机迅速降温,因为人们发现,FDI来源国和外资持股比例仍然面临着诸多限制。在上述公告发布后的两年时间里,有几十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流入中国的医院系统。然而,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来自于境内实体。除个别特例以外,外国资本一直只能在旁边看着,渴望对中国的医院进行投资但又心怀忐忑,除非规则对外国资本变得更加透明和开放。新公布的改革措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有望减少对FDI来源地的限制,还就在哪种情况下允许外资全资控股中国医院的问题提供了更详细的说明。
也是在2011年,中国医药市场的性质变化成为关注焦点。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和国外药企越来越清楚地发现,中国公立医院的资金机制存在严重问题。而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中国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的轮经济改革尝试,并导致公立医院得到的政府拨款变得极度匮乏。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通过其他方法来满足经费需求。其中主要的方法是病人给医生“红包”的潜规则。另外,药企会为了鼓励开药而向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回扣。但即使是有了这些灰色的收入,医疗系统仍然存在劳动强度过大,医生报酬偏低等问题,医院别无选择,只能另想办法从病人身上赚钱。
那些灰色的收入意味着,中国人看病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能直接体验到徇私和腐败的地方之一。中国医院和医生之间极不完善的偿付制度导致了过量开药、滥用诊断程序和过高收费等现象背后的推动力。患者对此心知肚明,但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别无选择,只能接受现实。这种经历造成的无奈感就是去年在中国医院里发生超过1.8万起暴力伤医事件。而这导致的结果是,医院(更广泛来说是医疗卫生系统)给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政治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跨国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受益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他们自费承担医疗费用的能力增强。同时,跨国医院运营商和私募股权公司希望把握住机会,充分利用中国卫生部提出的公转私改革(也就是允许公立医院私有化)以及一系列较新的、表面看来对私营部门非常友善的政策。然而,令医院运营商和制药公司沮丧的是,中国公共医疗系统的资源是如此匮乏,其结果是导致中国医疗系统承担的政治责任可能会使得他们利用这类机会的能力大打折扣。
对于卫生部的领导们来说,学习和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重建职业道德精神,是当前医疗机构的重大课题。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应该是国民的福利机构,不应该成为牟利机构。医生,不能只是将“希波克拉底誓言”挂在墙上。
也希望新医改方案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道,都回到老百姓的身边。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