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拥抱多点执业存难
分级诊疗无疑为严控公立医院规模和“看病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佳解决方案,而厦门样本也对于分级诊疗作出了基层的尝试。分级诊疗无疑是今年的医改重点,而医生多点执业被寄予为其提供有效支持的厚望,公立医院“瘦身”控制规模,同样需要“多点执业”支持 医院管理。
今年国家发布的每一项医改政策都在促进医生多点执业。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国家将把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和病人分流到基层,严控公立医院不合理扩张。未来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将逐步减少,甚至后取消一般门诊服务。而大医院的瘦身将加快医生自由执业。人为地将医院评级是造成看病和医疗资源不均等的原因之一,而医院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安全标准。医生自由执业将使医院的等级名存实亡。
然而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是,“多点执业”的实现又需要以分级诊疗体系的实现作为前提。此次年会上,北京大学乔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在目前分级诊疗完善之前,大医院病人数量不减的情况下谈“多点执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没有哪个公立医院的院长,会允许他的全职职工可以去搞多点执业。”
乔杰认为,“多点执业”实际上强调的是高质量的人才,而目前公立医院的很多医生都面临高负荷的工作量,多点执业可能会影响医生在本院本应当承担的工作,因此,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基本上都不会同意多点执业。本身医院就有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差别,如果因为考虑到单位时间的价值回报,比如看两个病人的收入等同于看十个病人的收入,那么看两个病人回报率肯定更高,可是这样一来,剩下的八个病人由谁看?
在乔杰看来,多点执业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地实施起来。“而现在去尝试多点执业的医生,应该说他们很有勇气。”
同时,针对新文件中特别强调的严控公立医院规模一事,乔杰告诉记者,从公立医院院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有一个确定的规模,而不是搞“一刀切”,能够让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