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755-2322 8276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医院管理文库 > 正文

社会办医即将迎来春天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点击量: 时间:2015-07-01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促进社会办医成规模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措施》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源流动和共享及优化发展环境4个方面。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利好无疑为社会办医再注“活水”,民营医院因此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医院数量由2009年的5736家迅速增加到目前的1.1万多家,已占到全国医院总数的46%。尽管数量增长很快,但民营医院规模却普遍偏小,床位数和诊疗人数仅占全国医院床位数和诊疗人数总量的10%左右,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尽合理,诚信建设亟待加强。
  
  既往社会办医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区域卫生规划中没有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各地公立医院还在不断扩张规模;卫生行政部门在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上,对非公立医院的审批更严格;非公立医院融资存在诸多政策制约。同时,困扰民资办医的业务许可、人才匮乏等诸多方面的现实短板,使得民营医院在发展上仍然面临先天不足。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既是新医改的需求,也是我国保障居民健康的必然选择。
  
  要推进社会办医,重要的是改变政府“过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逐渐改变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同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要实行市场调节。
  
  另一方面,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在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着力,为医师“松绑”,让医生的“走穴”阳光化。

  令人欣慰的是,上述短板和问题在此次印发的《措施》中都有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支持。但要想让利好政策产生好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政策落实。
  
  首先,要通过梳理以往政策,疏通社会办医的“中间梗阻”,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真正做到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其次,应当辅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民营医院重点发展一些紧缺型、补充性的医疗服务,既让社会办医真正享受到政策改革红利,也让公立和民营医院的“双轮驱动”真正惠及民生。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社会办医的监管,建立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当然,对于广大民营医院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突出服务特色。民营医院既要在吸收医疗人才上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也要在服务患者上做到技术过硬、服务到家,还应该坚守诚信的理念,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0755-2322827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