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医院——医疗的北洋时代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点击量:
时间:2015-07-06
“超级医院”,一直是这两年医改领域的热门话题。超级医院们如何出现?超级医院们何去何从?各路专家莫衷一是。
不过,当我们把视野再放大一些,或许,能够从历史中找到一些参考样本。
从北洋军阀历史中发现,当下的医疗环境、特别是超级大型医院的不断产生,与群雄割据的北洋时期军阀政治格局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
那么,北洋军阀和当下的超级医院有什么相似?这就得谈谈军阀的形成原因。
史学家们认为军阀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经济:因为国力衰弱,在军队供给上出现问题,促使军队自谋生路、自筹粮饷,从而削弱、摆脱对中央政府的依附性,产生军阀。很简单的道理:不给钱,谁还听话呢?
医疗,和军队一样,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即便国家不能全部买单,至少也应该给大部分兜底。不然,就必然产生“医阀”。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后,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卫生部门工作会议中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让医院自己养活自己,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麻烦了。这样的政策导向刺激了医院创收,同时,也极大削弱了政府对医疗资源配置宏观调控和计划能力。
愈是挖掘历史,我们愈是会发现:军阀时代,远非我们印象里非黑即白的黑白默片,而是有血有肉的彩色片。
对超级医院的评价,更是如此。尽管很多报章连篇累牍地列举出超级大型医院的诸多弊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型医院在中国既往卫生事业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抹杀的。而且,在很多特殊的公共卫生领域,例如灾害救援、对口支援等方面,大型医院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虽然,比国外同行面对着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要求,国内大型医院依然在努力地尝试进行着管理革新和提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国内大型医院当管理者,比国外同行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情商;国内大型医院的管理效率,也高于某些不断提出各种管理要求的政府部门。
这些年,宣称“医改取得重要进展”的,大多是一些没有超级大型医院的地方。
军阀的生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争夺地盘、人员、武器等公共资源。同样,有巨无霸医院存在的地方,小一些的医疗机构处境就比较困难了。但是,这依然不妨碍地方上将资金投给条件较好的大型医院,以使他们的条件更好,特别是保持较好的高端服务能力。为啥?除了“投资收益较好”这一原因,当然还有从自身出发的一些考虑。
另外,长久以来,医疗卫生领域因为“政绩观”的原因,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不同程度地把医疗发展视作“必须分出金银铜牌”的奥运会、而不是“重在参与、人人有奖”的特奥会。因此,愈是学科强大的医院,愈是容易获取利润,医疗界“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近些年,在医改领域,“打倒军阀”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喊出“拆分超级医院”的口号。
这样的“北伐”,可行吗?
超级医院的规模,带来更大的技术优势。只有在大型医院里,才能够享受到更新、更大的医疗设施设备提供的先进服务。这些服务是中小型医疗机构无法提供的。在某些医学专业领域中,两种机构的服务差别更是云泥之别。
很多医生,特别是行业翘楚,依然愿意留在大型医院,并想把医院做得更大。因为,他们将个人价值寄托于其上。在早期,这种价值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而如今,在这价值则更多地体现为医疗机构提供的职业支持。抛开先进的设施设备条件不说,在工作流程的管理上,大型医院有很大的平台以及提升潜力。医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流程的重构和调整。医院科室之间的运营管理模式差别很大,有的医院科室形成了具备上下游科室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而有的医院科室依然处在敲敲打打的“铁匠铺时代”。已经习惯于“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医生,绝对不意愿再回到“铁匠铺时代”。近来开展的一些医生自由执业的其他形式,会对医疗体制带来某种影响,但也难以在短期内撼动大型医院的地位。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