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新医改:医疗费用全面上涨?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各项措施密集出台,各地都在探索不同方式和路径以化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难题。在肯定新医改已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需更全 方位而缜密地思索现行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疑点与疏漏,使其更加完善,回归全面降低民众诊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职业规范,方便百姓放心就医的核心命题。
会否反向推动医疗费用全面上涨?
目前,医改的核心降费措施集中在取消医药加成、降低药占比上,而检验费、耗材费快速崛起和上升已成为患者费用支出的必备项,动辄数百、数千元。基药中同样不乏很多高价药品,包括数百元一支的贵族造影剂的身影。
继续大幅提高床位费、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和人工费,势必推动医疗费用全面上涨,远远高于以药补医时代,医院管理继续加重患者负担,增大医保缺口。养老事业同样令人担忧,如果床位费翻几翻,一个老人人均万余元的月支出都将打不住。
如果只抓药费这一分子,不抓医疗费用这一分母,各项费用加加减减,本质和核心的问题不面对,过度医疗和过度检验只会此消彼长愈演愈烈,换身马甲依旧逍 遥。二次议价更加剧了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和贪腐现象,留下的是虚高药,淘汰的是平价药。医保支付标准降低,缺乏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患者和家属对于医疗高消费 仍只能无奈买单。
分级诊疗核心基础在于医术放心还是价格因素?
报销比例和费用支出在医院分流方面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大医院人满为患除了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紧张的国情外,更有人们对健康的普遍重视、医疗和健康常识不够普及,以及对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和规范性不够放心的种种因素。
北京一些大医院培训的专家号已被炒至上千元,互联网医疗热更使号源价码倍增。如果单纯靠价格杠杆分流,而不是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经验和水平以及服 务规范,仍会将城市居民倒逼回大医院,并要付出比以往更加高额的费用,大医院的急诊室也将人满为患。北京好的社区医院傍晚连简单的小伤口包扎都无法处 置。如果是更严重的情况,患者反而会因就近就医而失去抢救的佳时机。
以患者的角度去体验和看待,通过资源有效配置,推动人才培育、管理与技术服务达标升级,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得到更多信任和选择。如果只注重硬件投入,如 果不重视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和管理输出,不提供基层医院招引金凤凰的市场化待遇和机制,改善医疗基础状况,以行政手段强行限制报销比例,关闭三甲医院门 诊,只会在事实上助推民众就医难上加难、更贵、更不放心,医疗事故和误诊率、死亡率也会大幅攀升。基层医院价格费用更将水涨船高。另应增加社区医院的用药 种类,方便民众在药店购买各种常用药,不必单纯为了买药跑到医院排队折腾。
药改会否对医药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和倒退?
以降低药费为主的新医改一时成了普药和基药的盛宴,低价药政策更是让一些并非稀缺的普药产品时来运转,定价和利润已大大超过新药。与此同时,新药投入越来越巨额,周期越来越漫长,营销和发展却越来越艰难,千军万马争挤过独木桥。
二次议价、药房托管更是直接把手伸向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向企业吃拿卡要,一边享受国家补贴,一边大幅调高医疗费用,一边从企业身上盘剥利润,让药企活不下去,让民众高额买单,医疗机构享受双倍于医药加成时代的收益还和国家喊穷。
医药同源,药品也是医生治病救人的武器,让医生和医疗机构有尊严地行医的同时,也要让药企和医药行业有尊严、有质量地生存和发展。面对愈加纷繁的疾病 谱,日益突变的病菌和病毒,我们才不会惊慌害怕。有日常的训练有素和鼓励新药创新的政策和环境,非典和埃博拉病毒们才能早日离我们远去。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