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又玩出了新花样,“共享护士”了解一下
近日,一款与众不同的APP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共享护士”。与大众熟悉的共享单车等APP类似,打开手机APP,选择需要的服务,下单,等待平台筛选,只需十几分钟,就能享受护士或医生上门提供服务。
在app首页可提供的服务除了常规的打针、输液、采血等,还包括导尿、灌肠、拆线以及母婴育儿等。这种新型“互联网+居家护理”的模式受到不少用户欢迎。
目前来看,各个平台推出的共享护士app功能区别不大,主要提供护士上门服务。护士来源除了三甲医院外,也有部分来自基层医院门诊等;服务的项目则五花八门,但主要包括打针输液、换药以及母婴护理等项目。
事实上,共享护士APP并非首次出现,近两年共享经济热潮的涌起,也让医疗领域成为下一个风口。巨大的护理需求和专业护理力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整合,“共享护士”正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全国老龄办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而不少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护理;在住院病人当中,至少有20%~30%的病人出院后仍需护理。
大众对护士上门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移动护理平台为护士提供了技能变现的机会,“共享护士”在看似“双赢”的同时,其中的不安全因素也不容忽视,主要集中为护士资质、医疗安全等。
根据国家卫健委2008年实施的《护士职业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护士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执业地点从事护理工作。据记者从国家卫健委了解,目前除北京、天津、广东作为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地区,可进行护士区域化注册试点工作外,其余绝大多数省份护士尚无多点执业资质。
护士上门服务中心出现的医疗风险如何规避则是“共享护士”平台是否靠谱的关键。目前的共享护士类APP,对于风险较大的病号,一般不会接单,而护士也会选择风险较低的订单。上门输液的大风险在于其中的不可控性,患者可能在输液时出现不良反应。而患者家庭缺乏应急抢救设备,不仅病人会非常危险,而且其中的医患纠纷也难以理清。
共享护士”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其一,服务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特别是术后病人,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而且服务过程因涉及隐私还不能全程记录服务过程,出现纠纷将面临无法举证的局面。
其二,绝大多数护士从业者都是女性,上门服务,其人身安全如何保障?
其三,目前多数医疗机构的护士都处于缺员状态,加班加点是常态,“共享护士”如何保障自己本职工作和兼职之间的平衡?
对于护士与网约平台签约是否合法,相关主管部门接受采访时表示,签约网约平台和实体医疗机构的多点执业还不一样,不过也没有相关政策。国家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推进分级诊疗和持续深化医改工作,逐步修订完善护士执业管理相关政策。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结合各地探索开展“共享护士”的做法经验,引导规范发展,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霍尔斯认为,在当下的医疗环境和养老背景之下,“共享护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要真正让“共享经济”的丰厚成果惠及到需要的人群,相关职能部门要预先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和法律监管,为购买服务的用户与提供服务的护士群体解决后顾之忧。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