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院如何精准 “落地”医养
医疗是老年人面临的重要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目前推进情况怎样?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有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患有慢性病,还有近4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甚至更多一点。《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家庭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医院管理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此外,老年慢性病康复时间长,往往是治疗结束而护理、康复未结束,许多患病老人为了以防万一,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占床严重,使得大医院一床难求,真正需要住院的人反而住不进来。
顺应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201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据介绍,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部分地区经验表明,推进医养结合,能够提高养老院入住率,减轻医院病床压力,降低医保负担。”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医养结合既是知识密集型也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拉动护理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通过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方式实现医养结合,不少医疗健康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还通过开展合作、延伸产业链,促进医疗和养老的有机融合。
尽管医养结合模式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有的甚至“一位难求”,但目前运行仍面临不少成长中的“烦恼”。专家介绍,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转,涉及包括土地、编制、隶属关系、医保报销、药品管理、行业资质、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全国有养老护理专业的院校不多,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
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建设,是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解决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问题,政府要制定合适的标准,要落实好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府购买、医疗保险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办养老护理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产品,同时要鼓励医护院校开设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在护理、医疗、病人准入等方面,国家应出台统一明确、医院培训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在所有的医疗网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将医疗和养老信息打通。此外,医疗与养老结合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社区、家庭为主,康复、医疗、保险服务配合,政府倡导,社会参与,多方投资,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走上正确发展途径。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