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何时能在高端市场“出线”?
国内医院的高端医疗器械被国外厂商“盘踞”至今,占有比例高达90%;低、小、杂的国产器械经销商,并没有在市场空间的拓展中获得预期收益。但是仅是不同往日,现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1、政策发力 挺国产医疗器械“逆袭”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迅速发展,产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期待,尤其是高性能医疗器械,被列为重点并“升格”为国家战略产业,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过去一年国家发布的18个文件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也再次被证实,其中,有关医疗器械的审批改革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有业内人士表示,医疗器械企业或迎来一波逆袭潮。
2、与高端市场“脱轨”
以放射医疗市场为例,随着我国肿瘤发病率的逐年递增,这一市场的复合增速在3至5年内也将保持近30%的水平。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约有429.2万癌症新发病例,281.4万癌症死亡病例,与2014年的337.2万例增加了近100万,逐年递增幅度较大。而医学统计数据表明,高于80%的早期癌症可治愈,我国癌症死亡患者中约60%可预防和避免,这一数据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医院营销业内人士表示,以PET/CT诊断为手段,医院管理、体检中心和第三方影像中心为依托的早期诊断,将会成为我国肿瘤防治的主要路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据悉,我国放射医疗领域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个别经济发达、理念先进的国家采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比例较高。美国采用放射性治疗的患者比例为63%,比中国高出整整4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放疗设备仅1.1台,为美国的1/10,人均保有量上与国际相比有5至10倍的差距。
与之对应的现状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但行业内中小企业林立的局面尚未改变,低、小、散的国产医疗器械格局,在技术、水平、工艺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行业中大量小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
特别是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医疗机构依赖进口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核磁共振、MI等高性能产品则大都来自进口,其占据了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7成。一些国际品牌如通用、西门子、飞利浦等在医院中的占有率更是高达90%,高端市场中80%的CT、85%的检测仪、90%的超声都是外国产品。
“作为第三大消费市场的中国,高端设备与市场的‘脱轨’,并没有为国内厂商带来高额的收益。这除了有市场的因素外,还有体制的原因。”付枫说。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