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755-2322 8276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医疗新闻 > 正文

控费下的医院生存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ho 点击量: 时间:2018-01-02

近期关于“医疗控费”这一话题大热,这其实是一项长期政策,控费也非因“医保基金见底”,它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医疗效果的前提下,挤出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减轻群众看病贵的负担。但今年底,一些医院“突击控费”“突击省钱”,导致医务人员工作不便、患者就医不便的反映,通过多个网络平台进入公众视野。

       其实控费早在2015年就确定了相关指标,并非2017年年底才出台政策,它对200个医改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有所要求;所谓“年底突击控费”只是个别医院所为,并非普遍现象

  专家介绍,老百姓多年来反映强烈的“看病贵”问题,药价虚高、耗材价格虚高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卫计委2016年全国财务年报数据显示,公立医院的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消耗卫生材料29.08元。事实上,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过快和不合理增长早已成为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有关部门两年多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5年国办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均强调,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后者还进一步明确,“到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

  2015年10月,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国家卫计委表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同时,医药费用结构和增长情况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其中就包括药品、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医用耗材收入占比较高等。从国家层面出台文件,是为了“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增强深化医改的综合成效”。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顾雪非说,有关部门发文提到的药占比和耗占比的降费指标,是对200个医改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的总体要求,因此并不是“一刀切”。医疗费增幅10%以下的目标是要综合性地控制不合理费用的增长,但有个别地区的个别医院全年控费工作可能完成得不太好,就出现了年底发布紧急通知要求控费的情况。据了解,所谓“年底突击控费”不是全国医院层面的普遍现象。

  2017年7月,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等印发《医用耗材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重点整治一次性使用输注器具、一次性使用导尿管(包)、起搏器类、吻合器等产品。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使用情况,对耗材使用超过同学科平均水平的医生,进行病例的追溯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约谈。整治活动于7月11日开始,12月31日结束。

  “当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后,耗材加成成为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耗材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3个渠道组成。在政府补助不足、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到位的情况下,医院的技术劳务服务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只能通过多用耗材、多做检查增加收入。一言以蔽之,“当前控费的重要原因是,以前用得‘滥’,现在要规范。”

就医政管理而言,我国的医疗费用和耗材使用,确实存在压缩空间。如果能从质量管理中找准方位,规范有关行为,不但能降低相关数据,还将使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只是这种良好的愿望,更需要精细的方案作保证,比如医院严格执行诊疗方案,真正按照专业指南而不是利润指标来引导医疗行为。如此,耗占比和医疗费用下降就能成为医疗质量改进的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而不是约束医疗行为的枷锁。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0755-2322827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