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755-2322 8276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医疗新闻 > 正文

破除网传“输液=慢性自杀”谣传!叫停门诊输液的也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ho 点击量: 时间:2019-01-28
 

生病时,“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但在我国,老百姓都认为“输液才好得快”,所以,不管是大病小病都靠输液来治疗,导致各大医院的输液大厅经常出现“吊瓶森林”的场景。但是,多地的门诊输液却被叫停,甚至成为一项医改政策,这是为何?

 

 

 

禁止过度输液
 

有病就打吊瓶输液,好像已经渗透到一些人的骨子里,就想着马上治好病,忽略了输液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把输液当成了创收的手段。

可是,健康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患者和医生都应该转变理念,认识到过度输液的危害。
 

取消门诊输液,遏制过度医疗的意义不仅在于控制输液总量,还在于治理抗生素滥用现象,更能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二级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总之,根除积弊非一日之功,先开药方,再对症下猛药,过度输液才能减少。
 

输液的伤害
 

除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之外,过度输液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更多的伤害。
 

1、降低人体免疫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会严重干扰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懈怠。输液的药物70%含有抗生素类,过度输液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使得以后遇到相似的疾病不得不加重药量,更是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催生出一种更可怕的物种——“无药可治”的超级细菌。
 

2、各种不良反应。血液中直接注入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者其他代谢产物时,可能造成人体发热、红疹、肿胀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3、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不好的人,过度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功能恶化。
 

4、损伤肝肾功能。输液使药物避免了胃肠的吸收,直接进入血液,但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长期过度输液,会大大增加肝肾负担,造成它们功能的损害。
 

5、引起静脉炎症。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还可能引起静脉炎。
 

哪些患者适合输液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面否定静脉输液,毕竟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打点滴”、“挂盐水”的治疗方式。例如烧伤、失血、休克、出现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还有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的患者,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患者,才会用到静脉输液。
 

输液利弊需理性看待
 

虽然,过度输液存在安全隐患,但输液也并不是“洪水猛兽”,网传的“输液=慢性自杀”更是妖魔化的说法。
 

静脉输液治疗是现代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治疗某些疾病和挽救生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药物通过口服、静脉等各途径使用效果都不错,而有些药物只能通过静脉输注。
 

根据2017年7月广东省卫计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符合以下八大特征的病人建议使用静脉注射: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 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4、输入药物, 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

5、中重度感染 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7、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所以,诸如以上所述的这些情况,静脉注射仍旧是临床上对患者更好的选择,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对输液感到惶恐和过度排斥。

因此,这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是否要输液,医生应该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身体状况来决定;而患者,也不要盲目要求输液,应该听从医嘱,尊重医护人员的决定。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0755-2322827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