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755-2322 8276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医疗新闻 > 正文

王杉一语道破:纯互联网医疗没有商业模式难持久…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ho 点击量: 时间:2020-11-29

 
       日前,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提供线上服务。通过互联网、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赋能医疗,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疫情后,公立医院纷纷加速互联网医院建设;深耕该领域的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继续探索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在具体业务层面,双方似乎正殊途同归。

       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医疗”建设,看看专家怎么说!

       王杉是医疗信息化最早的践行者,他对医院信息系统的重塑,直到目前,全国公立医院院长尚无人能出其右。面对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潮,他如何看待新技术在医疗场景中的应用?他所倡导的“明日医疗”,又是怎样的一副产业图景?
 
       单纯的互联网医疗没有商业模式

       时隔五年的“互联网+医疗”观

       2015年,当时王杉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的保守派,如今这是他的观点。他表示:

       第一,2015年底,互联网医疗没有商业模式,不只是互联网医疗,任何医疗的回报通常需要超长周期,但投资人必然要考虑当期的投资回报率。

       第二,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就是在保障这一点。从医学本身来讲,医疗不仅是缓解和治疗疾病,更需要提高医疗质量、保证病人安全。好的医院里,有多个部门在保障医疗质量;医生从培训、入职到执业,全过程都需要有机构监督,设置程序来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

       未来可能会有更新的技术来颠覆互联网,而医院、医疗会永远地存在下去,准确来说,不应该是“互联网+医疗”,而是“医疗+某种技术”,也就是“医疗+互联网”,核心还是医生和医疗资源。
 
       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当下最大挑战的核心是医生

       核心还是医生,归根结底是医生忠诚度和管理的问题。对于医生薪酬,王杉表示,当下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像梅奥的体系。
 
       如何正确看待远程医疗

       对于如今,公立医院都在建设在线医疗,王杉不认为在可预见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互联网能够取代医生给人看病,西医是望触叩听,中医是望闻问切。王杉一直强调,远程医疗的另一端不能只有病人,还要有一位医生。之所以需要远程医疗,是因为那里医生水平达不到那么高,但他接受过基本的医学训练,能够提供比较完整、专业的信息。
 
       如何看待当前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

       现在互联网医疗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小,很多业务游走在监管的边缘。但医疗一直是被高度监管的行业,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是在做医疗的事,所以不能用对待科技公司的方式去监管医疗机构。

       出于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角度考虑。医疗机构一直处于高度监管之下:从医院的设置来看,各级医院的建设面积、应该设置什么科室、有哪些人员/设备,《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中都有规定;对于从业人员——医师、护士、药师等也有非常明确的管理办法。

       目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份额还比较小,只是线下实体医院的一个补充,但未来当成长到一定程度,肯定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
 
       产业级的中台操作系统:像Windows一样通用

       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到了智慧医院4.0时代

       中国的智慧医院,王杉认为目前到了4.0建设的时代。

       从2011年左右-2015年,中国医院实现医院内部互联互通,也就是智慧医院1.0版本;2015年-2018年,医院内外互联互通及医患互动,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IDS)建立,即2.0版本;2018年—2020年间,进入智慧医院3.0时代,在线化、智能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医院管理领域的应用。

       2021年应该是智慧医院4.0建设的元年,是开始建设以医疗产业级中台操作系统为基座的,以适应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人群医疗、教学、研究、保健、管理的全面深度感知、有思维能执行的全新智慧医院系统建设。
 
       具体医院场景中,中台操作系统是怎样的运行逻辑?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信息系统是封闭的,没有信息交换平台,导致医院更换或者更新信息系统时存在很多困难。例如,一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的常用模块不到300个,这些模块可能由若干家不同公司分别开发。而且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强制性的国家信息标准,数据接口难以定义,导致这些子模块之间的互联互通难,在一个医院里集成起来时,需要进行点对点的定制化对接,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王杉表示:明日医疗、智慧医院4.0,就是在中台出现之后,能够令5G、全感知(环境智能)、AI和传统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数据能够实时联网、处理,这完全就是一个智能的时代了。
 
       中台操作系统落地解决的信息共享医院更换系统模块的成本。

       产业级的中台操作系统是跨代的、革命性的,它会带动几个大的改变。首先解决了几十年没解决的信息共享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医院更换系统模块的成本。

       再者,这相当于是个“双创”平台,各个专业模块不一定是大公司开发的,因为做得好的系统,比如说手术室麻醉系统一定来自常年专注于该领域的技术团队。但目前这些公司都过得艰难,因为他们得挨家医院地跑单子做销售,如果有了上面讲的平台,这些公司只需要把重心放在技术、运营上,就有可能成为独角兽。

       另外,有了真正的医疗大数据,在产业级的中台之上,会诞生新的运营企业。在中台的开发上,一定要有顶级的数据安全团队,由此会诞生医疗数据安全领域的企业。
  
       在实际应用场景里,谁为医疗AI付费?

       正确看待这两年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投资热

       现在的AI跟实际的应用场景间存在错位,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是IT人、投资人所想的场景,但并非是医生和病人所需要的。

       再者,从财务角度,投资需求和投资意愿是错位的。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IT公司都投资在算法和技术开发,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突破并不多,真正需要投资的是合法购买的医疗数据并请医疗专业人士进行标注。

       但目前大部分医疗大数据公司还是在“拿”数据,也有一些企业因此被起诉,数据确权的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另外,从技术上讲,大数据公司都面临数据二次结构化的问题,医院异构化的系统天生不可共享,需要一个医院一个医院地获取数据,特别是硬接口的系统都面临code的相关问题。

       将来中台操作系统也面临数据确权,但至少技术环境是可以共享的,而且限制隐私计算、联邦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
 
       医疗大数据公司的数据隐私必须经过授权

       这是基于一种理念,“个人的都是国家的”,但世界上可能99.99%的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在法律上,数据隐私必须经过授权。
 
       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企业正在IPO,没有商业模式肯定不行!

       现在很多时候是厂家卖设备的时候,给你附赠一个服务;或者要做科研、发论文时用到,但没有商业模式肯定不行。

       具体来看,医院埋单可行吗?拿IBM的沃森举例,在大学医院里,都是教授带一个治疗组,小医生拿沃森的诊断结果去挑战带队的教授,挑战一次,教授可能认为他很好学,告诉他沃森是基于外国人的临床数据,只能参考;挑战3次,这个小医生可能就要被赶走了。只能说大医生在遇到疑难杂症时,通过沃森查一查,毕竟数据量大,可能找到参考;要替代医生不太现实。

       第二种说要到基层,让AI医生替基层医生干活。现在国家的卫生事业经费满足基层医生的生活尚不充裕,哪有余力去购买这种只能解决某个临床表现、以及某个疾病筛查级的AI软件;而且要考虑,病人信不信任?从法律角度,现在还没有审批通过的AI诊断,必须由医生复诊。

       再有远程操作,比如B超的远程操作,其实也没有商业价值。因为远程还是需要优质的医生资源,但现在好的B超医生工作量已经很饱和,还能挤出多少时间远程操作B超?
 
       “明日医疗”——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结合起来

       明日医疗,Tomorrow Health,跟未来医学有什么区别呢?Future更多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预测;但明日医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得到新的医疗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装备,明日复明日永远是最前沿的医疗。可能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导致这样的明日医疗还不能让大多数人享受到,但中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是时候组织大家去思考、去建立这样的示范点。
 
       结尾

       霍尔斯认为:现在我们应当关心的已经不在医院的局部,一定是拆掉医院围墙,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未来产业级的中台操作系统,预期将会解决一系列的刚需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使得作秀式的AI,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真正地促进医学的发展、重构,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进一步提升。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0755-23228276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