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对医改保持沉默,该如何解决?
来源:霍尔斯
编辑:admin
点击量:
时间:2016-10-08
医生:主角还是看客?
医生曾是中国受尊敬的职业之一。但1990 年以后,这个行业的声誉如同高台跳水。中国的医疗系统共有375 万名员工,负责为13亿中国人提供医疗服务。在过去的10 年里,他们是被抱怨得多的人群之一,被认为对“看病贵”“看病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推动了新一轮医改。经济学家、研究机构和媒体深深地卷入了制度设计的争论。而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生,在为时两年、声势浩大的争论中,保持着异常的沉默。
关于医改的争论,一开始某些社会舆论就把医生放在了受批判的位置上。
这一切让许多医生深感屈辱。中国社会普遍将医生看作现行医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但在医生们看来,自己不过是不成功的医疗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褪色的荣誉
医生这个职业在很多医生自己看来,已经不值得留恋了。这个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水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医生更多地和“灰色收入”“滥开药”“过度检查”甚至更可怕的“医疗事故”联系在一起。
医生这个职业在很多医生自己看来,已经不值得留恋了。这个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医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水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医生更多地和“灰色收入”“滥开药”“过度检查”甚至更可怕的“医疗事故”联系在一起。
医院恐惧症
和20年前相比,医患关系现在越来越被看作是合同关系。如果医疗是一种合同,病人就必须完全了解选择某个治疗方案的理由,以及这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有些治疗方案,连非专科医生都无法理解,怎么能够让病人和病人家属理解?
和20年前相比,医患关系现在越来越被看作是合同关系。如果医疗是一种合同,病人就必须完全了解选择某个治疗方案的理由,以及这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有些治疗方案,连非专科医生都无法理解,怎么能够让病人和病人家属理解?
和20年前相比,医学的专业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不是让患者依赖医生,而是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医生,担心他们利用自己的无知谋取私利。而医生在医疗官司的教训下,也开始建筑自我保护的防线。怀疑使医疗成本急剧增加。医生变得过分谨慎,即使面对感冒等常见病,为了保险,他们也宁可安排病人查血、拍胸片,以排除其他可能。大多数时候,这些检查并不必要。
和20年前相比,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了——这被认为是医疗事业进步的一个指标,但这一成果并不巩固。“医患双方彼此警惕,导致治疗活动无法按照医学科学的原则进行。”李青峰认为,这是现行医疗体系危机重重的征兆。
医生的工资医院院长、医学院院长和医护人员认为,低收入已成了阻碍优秀人才进入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但在许多病人看来,医生和“药品回扣”“红包”联系在一起,这会是一个“可怜”的群体吗?
许多大医院里都可以看到一些醒目的高档汽车,这尤其让人难以相信,医生的收入会像他们自己抱怨的那么低。
长期以来,医生对收入的自我评价与社会的评价相去甚远。
医生的收入问题无法一概而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收入分化程度令人瞠目。
现在,医院普遍进行经济考核。在考核及奖金的压力下,科室主任和医生必须想方设法增收。增收的方法,除了尽量争取病人,还必须在每个病人身上赚更多的利润。“医生创收”败坏了医疗制度的信誉,伤害了医生的职业荣誉,终导致病人丧失了对医生的信任。
公立医院,医生的诊疗活动收取的费用是有限制的。这和我国低下的医保水平有关——如果诊疗费太高,医保就无力承受。至于药费,只要不是医保目录内的药物,再昂贵也是由患者自费承担的,所以就形成了“药贵医贱”的格局。这正是导致医生的收入取决于开药而不是技术水平的原因。
护理的收费更低,护士改行的越来越多,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
这个行业也是公认的辛苦,超时工作几乎是每一个医生的生存状态。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