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投资:产业基金与PE策略不同
在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背景下,产业基金和PE都开始加大投资医院的力度。但是,两者的投资思路和手法到底有什么区别?
产业基金的投资策略:单体医院、平台化
对于产业基金来说,发起者大都是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在国内尤以医药上市公司为主。这类上市公司投资医院大多选择单体医院入手。比如,三诺生物收购北京健恒糖尿病医院;以及信邦制药投资1亿元,在原有公立医院的基础上设立新的肿瘤医院和精神病院;还有中信医疗参与汕尾三家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大股东。
上市公司投资单体医院,看重的并不是单体医院带来的短期投资回报,而是和自身产业及衍生服务的联动带来的收益。他们布局医院有两种思路:
种是公立路线,像中信医疗这样,投资公立医院改制,在保持原有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核心是通过管理效率、技术提升、人员配置来帮助医院更好地控制财务并提高服务质量。但缺点是虽然产业资本成为大股东,但由于公立医院的限制,医院保持非营利性,产业资本无法直接获利。
第二种途径则是投资既有私立医院,或者干脆自建新医院。这里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九州通新建北京恒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康美药业新建康美医院等。
这两种途径背后有几个共同点。首先是单体医院的投资回报并不是核心目标。很多公立医院改制后依然注册为非营利性,不能直接获利;收购私立医院尽管没有那么多限制,但医院投资大,投资长线需要深耕,也不可能短期有大回报。产业基金更看好的是医院服务本身和自有业务进行联动的可能性。比如中信医疗依托背后的中信集团,看重的是医院可以带来康复、养老服务、保险、以及医疗产品联动的机会。
因此,产业基金更加看重的是做服务的平台,为产品和衍生服务市场化铺路。比方说,以医院为糖尿病治疗平台,带动后端康复服务、慢性病周边产品、养老等板块的发展。此外未来的医院可能为了运营效率的考虑,进一步加快病床周转,这为康复医院、专科病医院带来很大机会,这些都是可能盈利的项目。
产业基金的第二个投资特点则是专科化。产业基金投资医院大都是单点的,目前趋势看起来集中在肿瘤专科、精神科、康复、和慢病相关的专业门诊。其中尤以肿瘤专科投资为热门,因为肿瘤周边产品和服务毛利较高,利润空间大,和产业基金主营业务结合的联动性很高。这种方式避免了和公立综合医院在门诊量和手术量上直面竞争,在短期内硬碰硬的胜算很低,因此产业基金大都选择绕道,从专科下手,这种趋势未来仍然会持续。
此外未来医改对门诊患者分流的力度加强也有可能进一步促进这种绕道投资,综合性公立医院可能更多承担复杂门诊、疑难杂症和手术的功能,对于长期治疗、康复以及慢病,专科的机会很大。
PE的医院投资策略:毛利高、连锁专科、快速复制
而PE的投资呈现不同的思路。
PE和产业基金相比,缺乏整体布局的联动性,业内资源也没有产业内公司那么强大,对资本退出和回报时间非常在意。虽然PE对于投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企业热情很高,但真正投资医院并不多见。近的投资案例包括挚信资本联手哥伦比亚大学基金会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嘉会医疗控股有限公司投资上海嘉会医院,以及鼎辉对医院的布局,投资包括新世纪儿童医院、安琪儿等。
相比产业基金,PE的资金有赎回期的压力以及回报压力,很难长时间持有。尽管他们对医院扩张的野心很大,但是投资后的核心大都是快速复制,走连锁路线。PE同样偏爱专科,尤其是毛利高的专科比如眼科、牙科、妇产科、或者高端医院。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病人自付比例高,风险小,医学复杂性相对低,地域性复制可能性大。正因为复杂性低,而病人对服务质量要求比较高,私立服务比较有机会和公立去竞争。
未来PE的投资还可能瞄准一个新的领域:连锁门诊。这从早期投资上已经逐渐显出苗头。比如采用港式医疗打包收费模式卓正医疗近期获得了来自经纬中国等创投基金的B轮融资,特色是家庭医生和儿科门诊连锁服务。医改的一大困境是缺乏转诊,不同层级的医院的职能无法分层体现。连锁门诊风险小,需求庞大,病人对服务要求高,且随着慢病年轻化,中青年中产阶级对服务的需求会催生品牌连锁类的门诊服务。这可能成为PE投资医院未来一大热点。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