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民营医院再陷危机!
来源:霍尔斯医疗管理
编辑:Anna
点击量:
时间:2015-06-05
导读:不少民营医院通过竞价排名等网络营销方式吸引患者就诊,然而远超公立医院的医疗费让患者在“看病贵”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医院的患者,都出现了被“坑”现象,网上“权威”医院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北京市民王新生想带母亲治疗失眠,网上查询到某“权威”中医院,与“医生”在线沟通一番,预约就诊,不料去医院后初次就诊的检查费、药费、理疗费加起来近5000元,后转诊离家较近的一家三级医院,仅花费160元。
患者调查:29岁小伙看男科花费近2万元
发现被坑后医生避而不见
通过搜索引擎查到某医院,就诊时却遭医院“宰割”。王新生的遭遇不是个,也不太可能是后一个。事发后,我们通过qq群、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站发现,不少患者都有过王新生类似经历。他们病情不一样,就诊医院、科室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到某个医院(多为民营医院),且医院都自称汇聚行业权威专家,都是在承受高昂治疗费后发现自己被骗了。
回忆起三年前就诊经历,北京市民马刚至今悲恨交加。2012年夏天,29岁的马刚觉得自己尿频,没有医学背景的他经过网络查询怀疑自己前列腺有问题,不经意间点击进了北京某民营医院网站,“三好一满意示范医院”、“权威资深专家”等标语格外醒目,通过“医生”的动态的聊天窗口,马刚与“医生”聊起自己的病情,“听医生一说觉得挺严重的,就打算去医院预约就诊”马刚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他就是这么一步步陷入“无底洞的”。
其实,马刚网上所咨询的“医生”很可能有名无实。据《新华每日电讯》日前报道,许多民营医院设立网络部,任务就是通过互联网“钓”来患者,在线咨询的所谓“医生”可能只是一名看了一个礼拜教材、背熟了解剖图、从没学过医的小年轻。
马刚被医生诊断为原发性早泄,包皮过长等病症,“一共去了7天左右,医疗费一次比一次贵,前前后后花了1万8千多”,更让马刚可恨的是,手术后自己正常夫妻生活还不如以前。直到马刚问询北京另外一家三甲医院医生之后才得知,自己被过度治疗了。等马刚再找医生问责时,医生却避而不见。限于时间精力有限,马刚终选择“认栽”。
去该医院就诊的受害者其实远不止马刚一个人,通过贴吧等途径,马刚结识不少患友,为此他专门建了一个qq群,“起码大家能互相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医院坑害的”。该qq群中20多位群友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搜索查到该医院终被骗。
医院斥资竞价排名 费用终由患者买单
业内:医院网络营销缺第三方评价体系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触角几乎可以伸进任何一个领域,医疗机构当然也不例外。这些医院究竟是如何轻易抢占患者注意力的?某垂直健康网站CEO程先生向中新网健康频道透露其运作模式——搜索引擎给医院增加流量,成为医院盈利渠道。
比如,网友在搜索引擎输入框输入某个疾病的关键词搜索时,搜索引擎会根据广告主(医院)购买关键词的匹配条件和预测点击率来给出广告排序。这就是业界所称的“竞价排名”,排在前面的网站一定是竞价高的。
医院用来竞价排名的费用终会转嫁到患者身上,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承担高额医疗费。比如,一个关键词的价格为100元,医院获得一个病人的总成本通常在500-1500元。医疗的毛利率通常在50%左右,如此一来,病人的治疗费用在3000元以上时才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据业内人士分析,医院之所以选择网络推广,一方面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式微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对医疗广告在大众媒体上的监管加强有关,而这其中网络营销尚存灰色地带。
通过搜索不难发现,这些民营医院网站往往大字号充斥着诸如“省钱放心”、“疗效有保障”等标语,患者去医院就诊医疗费却远超公立医院。按照新修订的广告法定义,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均为虚假广告。互联网广告也将难逃其责。同时,广告主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由有关部门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
程先生分析称,医院进行网络推广受争议关键是缺乏第三方评价体系,导致医院违法违规成本低。
北京市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志存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医院进行网络推广既涉及到广告法,也涉及搜索引擎对医院的监督,如果医院存在虚假宣传,欺瞒患者的情况,搜索引擎也需承担连带责任。
通过疾病关键词搜索,记者试图核实排名靠前数家医院相关资质及患者反映情况是否属实,但均遭到拒绝。
【霍尔斯小编】一直以来,民营医院总是被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如何提升竞争力,使医院得到快速有效的健康发展成为民营医院当下急迫的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