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医疗现状存在那些问题?
医疗改革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看病难、药品贵、医护人员态度差是对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的一个总体评价。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卫生机构及其他类型医疗机构等。
2017-2022年医疗保健服务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而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大隐患,当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医疗却得不到保障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医疗卫生是伴随人类存在的永恒话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在为制定合适的医疗制度而努力,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其特有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医疗体制改革不能照搬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路途中,医疗卫生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不断摸索,直到如今,新的医改方案即将出台之际,学者们仍在不断争论医疗卫生究竟应该市场化还是行政化。

我国医疗改革存在问题
一是政府角色定位不准。我国医疗改革之始是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过度地依赖市场经济体制在配置医疗资源、减少财政支出方面的作用,却忽视了因此导致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卫生服务两极分化的负面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政府将部分权力转交于市场,并将政府本应承担的责任也一并转移,政府监管、制度规范均存在缺失。
二是医疗机构定性不清。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医院成为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营方式近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医院由供给公共服务的非营利部门蜕变成为一般营利性企业,大大削弱了其作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部门的使命。从根本上看,正是由于单位性质的定性不清,使得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放弃了原有的责任和义务,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标,同时基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导致医疗服务非均衡化和医疗费用的上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三是医疗供给不均。对医疗机构来说,中国医改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盈利性不分、医药不分、管办不分。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当前的医疗资源总体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成正比,这是医疗体制、医患关系中存在根本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医院的意见集中体现在看病难、看病贵、服务质量低、药价虚高等方面,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客观上导致人们医疗需求的增加,使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现有医疗条件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深化。

四是医疗保障不足。医疗保险覆盖面很小、有失公平、保障水平不高、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城镇不同人群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较大,由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别,导致城乡居民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差距巨大,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严重不均。新农合制度报销比例偏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低、自我保健水平低,常常出现要么不生病、一生病就是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当前我国扶贫工作一大症结。现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对象是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少年儿童、老年人及无法就业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下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一部分人群基本医疗需求难以得到保障,而另一部分人群过度保障,社会公平得不到体现,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各种消极后果。在这种医疗保障严重不足,医疗保障十分不均的情况下,会出现体制外的人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的医疗资源的问题;同时一部分人过度医疗,一部分缺乏基本医疗;医疗保障的差异已成为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体现。
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医疗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