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占据半壁江山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该市社会资本兴办的民营医院达2666家,占据了医疗机构半壁江山,为医疗卫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民营医院要怎样才能得到市民的进一步认可、获得进一步发展,是个亟须研究的课题。
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近日原则通过《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出台支持社会办医的十条政策。民营医院在经营中的主要困难有哪些?政策利好能否助社会资本办医走入春天?
政策利好吹来春风
此次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上通过的“汉十条”,其利好政策较为全面,有些还具备武汉特色,比如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纳入全市急救网络、纳入政府补助范围、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非营利性的机构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营利性的机构减半征收,鼓励与公立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结果互认和资源共享,优势专业纳入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体系,科研课题招标和成果评价享受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条件,推动由注册审批制向备案登记制转变等。此外,还明确将在武汉光谷生物城、蔡甸后官湖、黄陂盘龙城等三大战略功能集聚区,吸引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在后湖等六个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和六大新城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这让不少医疗领域的投资人感到振奋。台湾一家连锁医疗美容机构的负责人对于政策宽松的地区,可以优先考虑来投资,这样阻碍也会小很多。爱尔眼科集团副总裁韩忠介绍,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关于促进社会资本办医的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社会办医吹来春风,非公立医院的整个生存环境已明显好转,非公立医院如何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建设好自己的人才队伍是关键。
量虽大却质不优
实际上,无论是在武汉市还是全国来说,民营医院的数量并不少,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记者从武汉市卫计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武汉市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2666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量的46.4%;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总数仅10350张,占该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13.8%;社会办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该市门急诊总量的17.18%,住院量占该市总住院量的13.48%.但社会办医仍然存在着办医规模较小、办医特色不突出、专业队伍不稳定、医疗服务水平不够高、依法执业不到位等问题,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束缚有待打破。
不少患者的印象中,一些民营机构成了“坑蒙骗”的代名词,很多人怕在民营医院医疗质量得不到保证,花的钱还不少。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认为,目前民营医院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在市场中与公立医院一争高低。在其他国家,高端医疗服务不少都是民营资本参与,这也符合医疗服务的市场规律,公益性医疗和高端医疗投资的渠道不同、任务不同,两者互为补充,并不冲突,所以高端医疗可以说是社会资本办医的“蓝海”.
在北京工作了20年的梅女士说,北京一些民营医院能感受到“不忽悠”,这些医院不少都是外资或者合资医院,虽然定位高端,花费较高,但并不乱收费,让人感觉真的是花钱买到了服务和医疗保障。武汉一位投资人表示,有些患者并不愿意去排队、挤公共资源、找关系,他们需求更高端、私密、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有这种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多,高端医疗服务大有市场。
廖新波也认为,中国医改必须是两条腿走路,公立医院是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是民营医院,不能两条腿都绑在一起。民营医院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和政策来维护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发展痛点在人才
业内人士指出,大量优质的专家资源目前多集中在公立医院,招揽人才成为民营医院发展的一大痛点。多位民营医院培训,人才是民营医院发展的关键,但找好的医生实在太难。
人才不仅要招揽还要培养和储备,不仅要招得来人,还要留得住人,几乎每个医院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公司则持续开展各类培训,加强医疗及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医生群体非常注重自身的业内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想要吸引人才必须提供一个医教研一体化平台,培育有利于医生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学术环境、职称评定上和公立医院完全一样。“合伙人计划”的实质是“公司搭台、骨干唱戏,资源共享、高效激励。通过合伙人的持股,上级医院的骨干医生更有积极性进行技术支持、远程医疗、多点执业。通过这种机制,进一步激发起整个公司所有核心骨干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使大量新医院尽快发展、尽早盈利。
此外,医师多点执业还无法真正实现,也是民营医院难招到专家的一大阻碍。一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表示,民营医院管理有风险,发展和前途不如公立医院,这是医生们不愿意去的大原因。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难题。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