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原有的民营医疗机构外,近年来,随着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不断出台,许多医生纷纷走出体制,创办医疗机构。在政策推行较快的大城市,一批由“下海”创业医生所成立的诊所和医院纷纷落地。
但医生逃离体制筹建医院绝非易事。霍尔斯通过采访多家下海创业筹建民营医院的院长,了解了目前医生筹建医院的困境,以及医院求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筹建医院的困境
民营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办医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并作为公立医疗的有益补充。但现行体制下的市场经济决定了医院与医院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不仅是民营医院之间的竞争,同时还有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
《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4〕86号)已就医师多点执业过程中的实操问题给出若干意见,多点执业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资本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
多点执业政策的开放,给公立医院院长同时带来很多困惑和担心。如:这项改革会不会造成医院的人才培养变为“无源之水”?名医多点执业会不会对自己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带来影响?面对这些担忧,很多公立医院采取消极态度来阻碍医生多点执业。
前不久,霍尔斯智库采访了宁波市某民营医院院长。据了解,该医院是由几名医生合伙成立,原本打算将医院打造成一个创业平台,供医生多点执业。
但现实让他们察觉推进这种想法十分困难。他们是宁波市第一批出来创业的医生,这在宁波市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各大公立医院对其充满敌意感,担心出来多点执业的医生会带走医院病人。因此,医院通过扣钱、政治压力等等多种手段来阻止院内医生多点执业。
除医院之间的激烈竞争外,医生和患者同样对民营医院带有存疑和偏见。在医生一端,尤其是身处体制内的医生,对民营医院的发展前景仍存较大疑惑,面对新的执业机会,踌躇不定。
据某民营医院院长介绍,“灰色收入”依然是公立医院医生收入的重要来源,很多医生不愿放弃眼前利益去投奔前途不明的民营医院。
在患者一端,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健康”环境让患者对民营医院形成了不良印象,这对优质民营医院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在政策惠及度和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的地级城市,这种不良印象更难改变。
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医生是整个医疗环节核心且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医院不同于其他企业,患者更加讲究疗效,只有医生医技过硬,才可能赢得口碑。
“打铁还需自身硬”,医院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立足点——把学科建设视为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民营医院筹建之初一定要有学科带头人。某民营医院院长表示,其医院每个科室的学科带头人都是原来从三级医院出来的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医技相对较强,这解决了医院运营的“大头”问题。
除学科带头人外,如何才能找到其他优质医生?民营医院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定位,做好医院的人才招聘,首先医院要明确招聘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是最适合医院发展,基本原则是“不求最优秀,只求最适合”;
第二、瞄准,要确定在什么样的目标群体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传播,尽可能将人才招聘信息精确投放到各大医疗圈;
第四、甄选,可将医生分类,通过分类从而选出最合适的医生。
为更好地留住医生,民营医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薪酬设置上,医院要适当给予医生高于公立医院的薪酬。从某民营医院院长那了解到,为留住医生,在薪酬设置上,医院给予副主任医师基本工资35万左右,主任医师40万左右,且不含奖金和手术费;
第二,培训体系上,医院要结合实际制定人性化支持员工成长政策,对优秀员工给予专业进修、学术活动等的支持。
民营医院的品牌问题也一直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同时民营医院品牌传播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霍尔斯在采访民营医院院长时了解到,对于新建民营医院来说,“以点带面”的品牌打造方式更能推进医院品牌建设,先着力打造医生的个人品牌,然后以医生的个人品牌来影响整个医院的品牌。
为什么先打造医生个人品牌?医生和患者接触频率最高,同时也最能得到患者信任。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和患者的沟通,为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此提高口碑,打造自身品牌。
通过医生个人品牌建设,患者的口口相传,从而打造医院整体的品牌。除打造医生个人品牌外,定期的社区义诊、健康教育等对于民营医院的口碑建设也大有裨益。
医生要想真正运营起一家医院,除了具有医技外,还需要具备强大的管理能力加以支撑。有相关人士认为医生集团不靠谱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医生只具备优秀的执医能力,并没有良好的管理能力。
霍尔斯智库采访过的某民营医院院长表示,从筹建医院之初,他们已经意识到医生的运营能力较差。
因此,一方面,在医院筹建期间,他们聘请了以前辅助筹建过相关医院的咨询公司来担任指导运营,进行制度建设和医院管理;另一方面,医院的院长也具备很深厚的企业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