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探讨】三级医院应该设立全科“虹吸”患者吗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推进医疗行业的发展和改革。其中,分级诊疗的提出和实行是医改的一大成果。为了将分级诊疗实施到位,在《“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二级以上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努力推进全科医生能力提高,深化医疗改革。
于是,大医院纷纷开设全科门诊,结果全科门诊的建立倒是“虹吸”了许多患者和来自基层的医生。
很显然这样的结局与分级诊疗是背道而驰的,甚至有人称:没有全科的三级医院不是优秀的三级医院。
霍尔斯认为要坚持“十三五”医改规划,正确认识全科门诊的设立给医院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正确认识全科医生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全科医疗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及协调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又称之为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
在中国,人们对全科医生的认知还停留在诊所大夫或是乡村的“赤脚医生”的阶段,也就是说全科医生在中国发展暂时还不够成熟。
由于人们对健康水平需求的不断提升,普遍的专科服务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服务需要,“亚健康”的出现更是加大了人们对养生、保健等医疗需求。
所以,只有推行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协调发展、互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才能实行分级医疗,加强基层医疗保健工作,减轻专科医疗的负担,更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要。
全科医生真的就像人们所说的“什么都会,但是却都不精”的半桶水医生吗?
其实,现在的全科医生所接受的训练和经验足够使他能够从事内、外科等若干领域的服务。全科医生具有独特的态度、技能和知识,使其具有资格向患者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
其实,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
设立全科门诊与分级诊疗是否矛盾
从患者角度出发,看病首先选择好医院,其实选择好医生。好的医院里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医生能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安全感。所以,就算是看全科医生,人们也会选择去大医院看全科。
从医生角度出发,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收入少、地位低、没有存在感。从而导致了全科医学学术研究性不高。
另一方面,全科医生的晋升通道小,许多在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逐渐老化,现在又鼓励大医院建立全科,基层的骨干医生都将去往大医院任职,基层医院的医生资源更艰难。
其实,制约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的最大阻碍就是:基层医院缺乏医疗人才,在大医院的医生也难以真正“下去”基层。
培养定向的基层全科医生。医学院学生毕业后,由县级医院接收,由县政府及相关人事部门指定到相应区域医疗联合体,编制落实在县级医院,并由县级医院统筹轮派全科医生入驻乡镇医疗机构工作。
为基层全科医生定制晋升通道,建议政府教育、医疗、财政、人事各部门通力合作,在编制、收入、职称评定、服务期满转岗等方面,为基层全科医生制定专门的倾斜政策。
通过三级医院将基层全科医生带起来。在综合医院建全科,让三级医院的全科医生下去基层将全科医生“带起来”,提升他们的诊疗能力。
建立有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资格的三甲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包括门诊和病房),解决患有多系统疾病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建全科医学科是基于基层分级诊疗的需要
在推行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下转诊的情况,从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病人,有时候不能快速确定属于何种病症,这时候就需要全科医生。
霍尔斯认为,这就需要大医院有一个全科医学科,对病人的病症进行分类,从而确定转诊到哪个具体的专科科室。
全科和专科一样,也要分级诊疗。为了拒绝“虹吸”基层病患,大医院需要主动限制全科团队规模。
针对全科设立,国家也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鼓励组建由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
霍尔斯认为三级医院建立全科门诊,成立“全科医学科”意义深远,也是对新医改的系统性的总结,站在新的历史上对未来五年医改的重大布局。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