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乱了谁的心?
据健康报问卷调查显示,80%的医生认为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且大概7%的人找过“枪手”,20%的人找过“代理”。“论文至上”的职称评审制度孳生了学术造假等种种乱象,凸显了职称评审标准“一刀切”的弊病,而行政过度主导、职称功能“超载”等体制机制问题更是不容回避。
▌论文造假,影响“国容”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现在有很多公司混战于代写、代发论文这一“市场”,而且需求量很大。
“论文至上”的职称制度也生成了腐败空间。比如,医药企业可以为有职称晋升需求的医生寻找渠道发表论文;有科研机构的公司会把一些课题交给医生去做,医生则以使用其推销的药物作为“回报”。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国际顶级的医学杂志每年都能收到大量来自中国的投稿,很多中国论文英文之好无可挑剔,研究方法似乎也找不出毛病,但是一看数据和事例就能判断论文造假。“大量的论文造假事件导致国际顶级期刊对中国论文大多持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职称“一刀切”不可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人力研究室陈红艺认为,“论文至上”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职称评审标准的“大一统、一刀切”,医院管理没有针对不同类别、层级、机构有所区别,没能做到“干什么,评什么”。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主任李创认为,“一刀切”的职称评审体系无法适应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对人才的评价需求。比如,同样是三级医院,省级、市级、区级医院对卫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有所差别的,更何况还有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医生和护士的差别。
▌现场答辩没能推广
据了解,目前,各地高级职称评审是由省级层面组织评委会,集中几天时间对上万人进行评审,难以全面开展现场答辩,看论文便成为便捷的衡量标准。同时,省级行政部门主导的评审工作机制,还限制了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学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查显示,22.2%的医疗卫生机构认为上级部门管得太多,超过57.8%的医疗卫生机构认为各单位在职称管理工作中权利尺度不一。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人力研究室主任张光鹏认为,医院营销目前的评审体制制约了现场答辩方式的推广,而现场答辩能够更好地考核医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职称评价标准可以有很多量化指标,比如工作量、继续教育学分、学术任职等,论文只是其中之一。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