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帮助重组基层医疗资源中发挥的作用!
导读:
尽管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政策已明朗化,但公立医院资源垄断、财政支持等,使社会资本仍心有余悸,PPP模式能一定程度解除社会资本办医的后顾之忧,加快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为加大改变医疗资源“倒三角”配置力度,目前政府下发通知,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在增加增强区域医疗资源的同时,用“鲶鱼效应”刺激推动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剩余劳动力”“下沉”,用“辅助疗法”加快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增加提高基层医疗可及性,缓解大医院“战争状态”。
构思之敏捷,设计之合理,恰如中医标本兼治、阴阳平衡,理应为实施分级诊疗创造良好环境;但现实并不理想,大医院“战争状态”及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仍未明显改变。
河南省原阳县40万人口,除了三家中型私立诊所,目前民营医院为零,且县医院、县中医医院之外的其他4家公立医院有明显颓废势头,但因没有社会资本投资,虽面临倒闭关门,却仍无迁建、合并、转型之迹象,仍是政府“包袱”,“倒三角”仍继续存在。
霍尔斯对县域年产值5000万元——2亿元的5家企业调研发现,老总对投资办医均有担忧,担心政府因偏向公立医院而在选址、布局、功能、规模、标准等难如己愿,经营有亏损、人力资源难求而唯恐政府置之不理等,因此持观望态度;
他们的担忧不无理由,社会资本办医与政府公立医疗机构性质不同,若得不到公立医院同样政策及待遇,尤其是“鲶鱼效应”显现后政府可能会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支持,势必造成自己营运困难、乃至亏损可能。
除了资金还有相关的政策,如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招标采购、专业人才配置等,均可能有一定偏差。宿迁的做法被束之高阁,更让社会资本增添了疑虑。
那么,能否从政策上寻找办法消除社会资本办医的担忧顾虑,使他们大胆、放心、有勇气来投资办医呢?
霍尔斯认为,采取PPP模式(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方式转移给作为社会主体的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可解除社会资本的后顾之忧。
首先,PPP模式“公私合营”办院,自然缩小了社会投资与政府间距,极大解除社会资本办医后顾之忧,他们有勇气、也有理由向政府“娘家”提及必须的政策支持,能大胆开拓创新办院和经营;
其次,政府投入也的确给政府一定的压力,迫使它与对待公立医院一样,加强对社会资本办医的管理与支持,包括技术引入、社保等,能提高管理效率,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三是只要政府有投入,不管有多少,而且不管是新建还是其他县级医院的出让或股份合作,政府都是卸掉了包袱——区域医疗资源匮乏和其他县级医院颓败亏寻,政府就能按新的医改定位。
加强对区域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指导,为社会资本办医与公立医院搭建公平竞争平台,给社会资本办院注入生机活力,让“鲶鱼效应”更发力刺激公立医院加大改革力度,这样就能实现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运作,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加大社会办医力度,政府推到“倒三角”的“杀手锏”就能发挥作用,公立医院就能够主动“下沉”,基层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医疗服务可及性提高,“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
一句话,PPP模式使社会资本不再有过多担忧,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办医。
也许会有人说这与“管办分开”背道而驰,但这也是对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多种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完善社会办医在……投融资……鼓励政策上的”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样做,或能更加加快基层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步伐。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