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打造“权威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有病问“百度”,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既不用花钱,而且百问不厌。网友还给百度起了一个外号:“度娘”.但网络上的医疗信息良莠不齐、更新慢、不权威、可信度等问题也给广大网友带来很多困扰。
面对这一问题,9月21日全国科普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百度携手全国名医名院打造“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力图增加专业医疗信息的权威性和覆盖面,建立一个权威的医疗信息和科普平台。
据悉,该平台是在原卫生部“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而来,将作为国家卫计委《权威医学科普知识的开发传播及评价》项目的实践载体。
改变“人海战术”借互联网推进医学科普
早在去年5月21日,百度百科就携手国家卫生计生委,定向邀请权威院士和专家共同编辑8000多条疾病类词条,着手从源头上肃清虚假医疗信息的传播。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过去医务工作者“人海战术”式的科普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群众对于医疗信息的需求。借助互联网为科学、权威的医疗信息传播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将把我国权威医疗知识的普及向前推进一大步。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百度百科一改去年“定向邀约”形式,开始向全国所有三甲医院副高职称(含)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学专家开放,平台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方便医学专家围绕人民群众在医疗和健康领域的需求进行科普内容创作,并通过发挥专家委员会和专业医学编辑的作用及运用多种内容创作规范来不断提升科普内容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后在百度上搜索医疗相关关键词,网民可以看到更多由专家实名署名并进行编辑锁定的权威词条。除了专家编辑,百度百科还会对医疗类词条进行“双保险”,每一个词条都会由后台名医专家组进行再次审核校对,确保提供给网友的信息权威可信。
同时,词条种类将进一步扩展,从单一的疾病领域,扩展到医疗各个维度,包括疾病、症状、药品、手术、医疗健康名词、医生医院等,普及力度更大、覆盖面将更广。
为三甲医院专家创立词条 信息表达更接地气
网上有很多不法医院打着“名医坐诊”、“专家建议”的幌子,普通网友不了解往往上当受骗。所以,除名医编辑专业的疾病词条外,百度百科还为三甲医院及该院副高职称以上专家创建词条,提供该专家包括所属医院、职称学历、医学成就、擅长领域等全方位信息,让网络虚假医疗广告无处遁形,为患者准确查找所需专家医院信息提供权威保障,降低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和摩擦。截至目前,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已经有83家三甲医院、4850位专家入驻该平台。
对于普通网友而言,很多专业的医疗信息生涩难懂,为了让更多网友看懂复杂的医学词条,百度百科加入了科普文章、科普视频,让医疗词条更加“接地气儿”.
比如在搜索“飞蚊症”这个词条时候,就可以看到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尹连荣的《什么是飞蚊症》的科普视频,让网友更容易明白疾病原理、成因、症状等。
百度副总裁刘骏表示:“百度百科发现医疗信息内容普遍存在‘权威真空’后,就与相关权威机构进行了合作引入专家编撰制度,一年来,已经完成了8000个疾病的权威编辑,成为互联网上权威医疗知识传播有影响力的平台。”他希望通过与多方单位共启“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让普通网友能够更加平等、便捷地获取权威可信的医疗信息,同时也更好地发挥百度连接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作用。
权威医疗词条仅作为参考 不能代替医生
有院士、权威医学专家负责编撰医学知识,是否就意味着网友可以直接上网根据医学信息对号入座呢?
西安交大一附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马现仓教授表示,“有病问度娘”的方式需要谨慎。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许多疾病发生机理尚不清楚。一名普通患者不能根据掌握的医学知识再多,也不可能超过专业医生。网络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现实中,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询问病症发展过程、病史、疾病家族史、用药,当面观察病人的病情,配合现代医疗器械的检查来进行诊断、治疗。在网上查询治疗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乱用药,造成病情的耽误。
据悉,平台搭建的初衷,也只是为了进一步唤起广大民众对医学科普的兴趣,用科学知识去鉴别和破解网络及其他媒体上的各种流言;通过医学科普与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健康思维,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培养和引导有关医疗和健康的消费习惯,学会‘科学就诊’与‘科学养身',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医学和医务人员的社会风尚。
霍尔斯医疗管理顾问指出百度为专家医生创建百度词条的举措有利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同时可以帮助民众清晰的分辨互联网的真伪信息,帮助民众能够更准确的找到可用信息,帮助民众能够科学就医、科学养身。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