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及问题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ho
点击量:
时间:2021-03-15
通过对政策数量及政策基本内容的梳理发现,我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医养结合政策不但密集出台,且政策的内容明显细化和深化、涉及范围不断拓展。
但由于医养结合是一项涉及庞杂人群的社会系统工程,医疗与养老相交织的特点使得二者之间的结合模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问题都更加复杂,在实践中还面临资金、体制、人员、质量等诸多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政策内容进行分析,以把握政策特点,发现问题,从而有助于政策的构建与完善。
一是整合照料模式
由单一机构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双重服务,包括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兴办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和北京胸科医院改建的老年病医院为代表。
青杠老年养护中心是国内首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大型公立医院兴办的医养结合养护中心,包括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康复医院、护理院、学术交流中心、护理职业学院等,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护理、康复等优势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养老与医疗、护理、康复、培训等充分融合,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问题。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以北京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代表。2004年太阳城集团在社区开设医院,为社区内老年人组织专属医护团队,社区内每户家庭都装有紧急呼叫监控系统,并与医院合作建立绿色通道。
二是联合运营模式
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负责后期康复以及稳定期的照护服务。该模式以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和北京恭和苑老年活动中心为代表。
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与多家养老机构开展医养合作,医院负责接诊和治疗,并且在出院后定期到养老机构回访。北京恭和苑老年活动中心是医疗机构与养老社区合作,与北京市急救中心建立合作,在社区内设置急救站,同时与合作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三是支撑辐射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合作,为社区内的居家老年人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同时也称输出模式。一种是由政府主办,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代表,当地民政局、卫计委和残联联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指导站,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将三家区属一级医院转型升级为五家功能完善、医疗设施先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专门设立老年病门诊。
社区内每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并为60岁以上的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还进行定期随访、指导用药等健康管理工作。另一种是由社会主办,以普亲养老服务中心为代表,社区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同时依托社区养护站的支撑辐射能力,通过建立家庭病床与周边居家老人签订家庭医疗契约,由合作的医疗机构安排专家与养护院的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一是医疗机构缺少老年专科
我国医疗机构目前以疾病分科为主,少有专门设立老年病科的医院,使得老年人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医疗救治。针对老年疾病,需要专业化的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这样既可以满足老年患者的就诊需要,使其得到及时准确救治,同时减少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是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主要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不具备医疗服务能力,多数养老机构既没有内设医务室,也没有同医疗机构合作。
养老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也难以提供专业的医护服务,基本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受到欢迎,将真正需要照护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拒之门外。目前我国人均养老床位拥有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5%~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理论上来说,养老床位理应是供不应求,但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率却在50%~60%。
三是现有养老机构不能与医疗机构有机对接,资源无法共享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这样常常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与健康同时面临困境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与家庭之间往返。现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无法有效对接,使得养老服务能力不高,资源分散无法共享。
四是缺少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
2009年医改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社区全科医生队伍逐渐建立起来,但这些全科医生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患者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不信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还未建立,社区内的健康管理工作也没有显著成效。
五是护理人员紧缺,护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内护理人员紧缺,流失率高。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自理能力差,对护理工作要求高且强度大。相关调查显示,一位护理人员需要照顾7~8位老年人,外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较差,照护过程中突发事故的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还需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所得报酬并不能与其工作价值对等,据调查,养老服务行业护理人员的平均薪酬普遍低于当地平均月收入,并且护理人员及其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养老护理人员流失率高。另外,养老服务行业招收护理人员的门槛较低,甚至不要求有护理职业资格证书,仅需培训几个月就可以上岗工作,这样难以达到对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护理的要求。
六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反馈机制不健全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养老机构开办时间较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机构内老年人生活环境较差,老年人娱乐活动单一,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还需自己购买,娱乐中心、康复中心、电梯等基础设施缺乏。
同时,养老机构内部缺乏有效的服务满意度测评和意见反馈机制,机构内老年人向机构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回复,甚至没有反映意见的渠道,机构内还缺乏对工作服务人员的民主测评与意见反馈机制。
但由于医养结合是一项涉及庞杂人群的社会系统工程,医疗与养老相交织的特点使得二者之间的结合模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问题都更加复杂,在实践中还面临资金、体制、人员、质量等诸多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政策内容进行分析,以把握政策特点,发现问题,从而有助于政策的构建与完善。
01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一是整合照料模式
由单一机构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双重服务,包括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兴办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和北京胸科医院改建的老年病医院为代表。
青杠老年养护中心是国内首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大型公立医院兴办的医养结合养护中心,包括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康复医院、护理院、学术交流中心、护理职业学院等,充分利用医院的医疗、护理、康复等优势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养老与医疗、护理、康复、培训等充分融合,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问题。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以北京太阳城养老社区为代表。2004年太阳城集团在社区开设医院,为社区内老年人组织专属医护团队,社区内每户家庭都装有紧急呼叫监控系统,并与医院合作建立绿色通道。
二是联合运营模式
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负责后期康复以及稳定期的照护服务。该模式以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和北京恭和苑老年活动中心为代表。
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与多家养老机构开展医养合作,医院负责接诊和治疗,并且在出院后定期到养老机构回访。北京恭和苑老年活动中心是医疗机构与养老社区合作,与北京市急救中心建立合作,在社区内设置急救站,同时与合作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三是支撑辐射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合作,为社区内的居家老年人同时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同时也称输出模式。一种是由政府主办,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代表,当地民政局、卫计委和残联联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指导站,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将三家区属一级医院转型升级为五家功能完善、医疗设施先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专门设立老年病门诊。
社区内每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并为60岁以上的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还进行定期随访、指导用药等健康管理工作。另一种是由社会主办,以普亲养老服务中心为代表,社区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同时依托社区养护站的支撑辐射能力,通过建立家庭病床与周边居家老人签订家庭医疗契约,由合作的医疗机构安排专家与养护院的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02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存问题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存问题
一是医疗机构缺少老年专科
我国医疗机构目前以疾病分科为主,少有专门设立老年病科的医院,使得老年人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医疗救治。针对老年疾病,需要专业化的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这样既可以满足老年患者的就诊需要,使其得到及时准确救治,同时减少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是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主要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不具备医疗服务能力,多数养老机构既没有内设医务室,也没有同医疗机构合作。
养老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也难以提供专业的医护服务,基本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受到欢迎,将真正需要照护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拒之门外。目前我国人均养老床位拥有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5%~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理论上来说,养老床位理应是供不应求,但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率却在50%~60%。
三是现有养老机构不能与医疗机构有机对接,资源无法共享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这样常常使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与健康同时面临困境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与家庭之间往返。现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无法有效对接,使得养老服务能力不高,资源分散无法共享。
四是缺少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
2009年医改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改革的相关政策文件,社区全科医生队伍逐渐建立起来,但这些全科医生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患者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不信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还未建立,社区内的健康管理工作也没有显著成效。
五是护理人员紧缺,护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内护理人员紧缺,流失率高。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自理能力差,对护理工作要求高且强度大。相关调查显示,一位护理人员需要照顾7~8位老年人,外加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较差,照护过程中突发事故的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还需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所得报酬并不能与其工作价值对等,据调查,养老服务行业护理人员的平均薪酬普遍低于当地平均月收入,并且护理人员及其护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导致养老护理人员流失率高。另外,养老服务行业招收护理人员的门槛较低,甚至不要求有护理职业资格证书,仅需培训几个月就可以上岗工作,这样难以达到对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护理的要求。
六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反馈机制不健全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养老机构开办时间较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机构内老年人生活环境较差,老年人娱乐活动单一,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还需自己购买,娱乐中心、康复中心、电梯等基础设施缺乏。
同时,养老机构内部缺乏有效的服务满意度测评和意见反馈机制,机构内老年人向机构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回复,甚至没有反映意见的渠道,机构内还缺乏对工作服务人员的民主测评与意见反馈机制。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